健康聚焦镜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健康观察 中医用药心得: 肾气丸引火归元, 五苓散引水归元, 升陷汤引气归元

当下正是春天,花开、叶翠、鸟鸣、蝶舞,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,人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做什么,防范什么?

中医认为,人体最重要是升阳、护阳,针对不同人群用不同方法,但惊蛰过后,有2个挑战:一个是倒春寒,削弱阳气;一个是湿气重,以回南天、梅雨天为表现形式,外湿困重,也会伤阳。

怎么把阳气护住、升起来,又能应对寒气和湿气的冲击?不少人有自己的招数。临床实践感到,一些人操之过急,升阳过猛,化火生热,或有上热下寒问题,火不归元。火不归元并非单一症状,一般伴有水不归元、气不归元等表现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站群论坛

所以,有句俗话叫“冬不藏精、春必病温”,一定程度反映火乱窜、气乱钻、水乱泛等问题,现代病理学叫病原体入侵、免疫力下降,道理是相通的。

关键是要怎么调理?火不归元——引火归元,水不归元——引水归元,气不归元——引气归元。

一些中医爱好者马上举手:这题我会!引火归元用肉桂,引水归元用这些,引气归元用砂仁,这个用在药材理解上是正确的,但中医极少用单个药材治病,通常用2味及以上的药对、药方打“组合拳”。

而且,引火归元的药材不单是肉桂,还有附子、黄连、吴茱萸等一大批,引气归元除了砂仁,还有陈皮、木香、香附等,引水归元的除了泽泻,还有车前子、薏苡仁、猪苓等一大批,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及病患,所以学中药一定不能公式化、简单化、浅表化。

至于引火归元、引水归元、引气归元的药方,同样也很多,中医讲几个有代表性的方剂:

肾气丸可引火归元,五苓散可引水归元,升陷汤可引气归元。

一、肾气丸引火归元

引火归元是中医重难点问题,它的大致意思是把上蹿的虚火、浮阳引回到肾元,解决上热下寒等问题,改善口腔溃疡、长痘肿痛、失眠烦躁、腹泻腹痛、手脚不温、虚不受补等问题。

肾气丸又叫“八味肾气丸”、“金匮肾气丸”,全方8味药组成,以熟地为君,山茱萸+山药为臣,茯苓+泽泻+牡丹皮为佐,附子+桂枝为使,其实这个方子,就是后世熟悉的“六味地黄丸+附子和桂枝”的组方。

六味地黄丸“三补三泻”大家很熟悉了,第一路是熟地入肾,泽泻泄肾,第二路是山药入脾,茯苓泄脾,第三路是山茱萸补肝,丹皮泄肝,附子、桂枝的作用是什么?

这两个药是同气相求,虽然用量较少,但能微微生火,鼓舞肾气,即“少火生气”,振奋肾阳,跑出去的浮阳、上蹿的相火,会主动找到桂枝和附子,收进肾阳,然后整个人的虚热就降下来了。

365建站微信二维码

有的人会问:上热下寒通常是中焦堵住了,中焦不通,浮阳相火怎么回归肾元?方剂里有2个很厉害的药:山茱萸疏通肝,山药疏通脾,中焦就打通了,所以要从方剂整体去理解。

而且,桂枝+附子虽然药不多,但能固肾阳,相当于冬天在屋里取暖,要把房门和窗户关紧一点,这样火就不会把热量泄出去,体现在身体,就是腰部发热,双手双脚暖和了。

能够引火归元的方剂,临床常见的还有交泰丸、封髓丹、七味地黄丸等。

二、五苓散引水归元

“水”和“湿”同为祸害人体的两兄弟,水不归元临床多见于命门火衰、脾土虚寒、阳虚不能制水,引起水邪夹湿,泛滥全身,引起头晕、水肿、咳嗽、呕吐、痞满等问题,解决有2个思路:温阳化水——步步深入,开闸放水——一步到位。

五苓散由5味药组成,药小力宏,是中医临床十大名方之一,开闸放水,利水除湿,全方以猪苓+茯苓+泽泻为君,以白术为臣,以桂枝为佐使,主要用于阳气不足、气化不利,水冻住了,不能把水液布输全身或排出体外,水液滞留在膀胱等病症。

主要症状有3个:烦躁口渴、小便量少,口渴饮水但又吐出来。肾主水,主管全身水道,五苓散是怎么疏通并引导水液回到肾元而不捣乱的?

先是桂枝,药量少但能强心,心主五液,解决水流不动的问题。然后关键来了,五苓散能开闸放水,主要是三大君药:泽泻通全身的水,茯苓通上焦中焦的水,猪苓通下焦的水,一下子把水拨乱反正了。还有白术,它是健脾燥湿的,既能固本培元,又能促进运化,提高人体消化水平。

就这样,桂枝强心,像启动“水泵”,泽泻、茯苓、猪苓把多余的水往外赶,排出去,白术燥湿健脾,通力合作,身体蓄水不利的问题就解决了,这就是引水归元。服用五苓散后,一个显著体会就是“非常饿”,这是水纳肾元,运化恢复,药方起效的标志。

能引水归元的方剂,还有苓桂术甘汤、真武汤、泽泻汤等。

三、升陷汤引气归元

气不归元,临床多见于咳嗽哮喘汗多不收,经常因气呛而咳、气逆而嗝,有时咳得半夜睡不着,烦躁失眠,冬春之交中老年人很常见。

一般表现为上盛下衰、上竭下虚或上寒下热等问题,这是肾虚不纳气、宗气上逆为咳,典型的气陷症。治法有益火之后、壮水之主、引气归元,以引气归元更管用。

气是促血、升举脏器的,气虚气逆则下陷,临床上最常见可用补中益气汤,以补脾胃气虚带动全身。但到了清代,张锡纯通过化裁,留下补中益气汤的黄芪、升麻、柴胡,添加知母和桔梗,这就是5味药的“升陷汤”,虽然药材数量少了,但治疗范围增大了,不仅补脾胃之气,还能清肺气、强心气,更主要是引气归元。

升陷汤,以黄芪为君,柴胡升麻为臣,知母为佐,桔梗为使,黄芪升气补肺,知母凉润防止燥热,柴胡升少阳,升麻升阳明,桂枝引药上行。

柴胡、升麻、桔梗都是升提的药,黄芪升发气机,但这4个药遇到知母,知母引阳入阴,主降,在4味药把肺气、心气、脾气都宣通之后,脏器下陷升举之后,知母再把它们引下来,纳于肾元,这叫治病求本。

升陷汤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,可用于呼吸系统、循环系统多种疾病,以及肿瘤术后恢复、冠心病治疗等。其它能引气归元的方剂,还有四君子汤、香砂六君子汤、温中汤等。

总之,肾气丸的引火归元,五苓散的引水归元,升陷汤的引气归元,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,辨证准确能起到良好功效,但这些药方都有禁忌症,使用需遵医嘱。



上一篇:剖析深度 “推粪猛将”不是芒果却是它,一周吃三次,给肠道洗个澡全身通畅    下一篇:专家视角 男科三宝:淫羊藿提阳,川牛膝通淤,肉苁蓉填肾,男士要多注意!    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健康聚焦镜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