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点清晰 养生奇文《摄生总要·摄生篇》全文译解
图片
【原文】夫所谓养生者,先知爱身,则可以修身,知修身,则可以治心,能治心,则可以养生。
【译文】所谓养生,首先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,这样才能修养身心;懂得修养身心,才能调理内心;能够调理内心,才能真正实现养生。
【解读】这段话强调了养生的层次性:从爱惜身体开始,逐步深入到修养身心和调理内心,最终达到养生的目的。它揭示了养生的核心在于内外兼修,既注重身体的健康,也重视心理的平衡,只有身心和谐,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长寿。
【原文】摄养之道,在乎戒暴怒,节嗜欲,时起居,省思虑,调饮食,则自然血气平和,而百病不生矣。故圣人治病先须治心。
【译文】养生的方法,在于戒除暴怒,节制欲望,规律作息,减少思虑,调和饮食,这样自然能使血气平和,百病不生。因此,圣人在治疗疾病时,首先注重调理心态。
【解读】这段话强调了养生的关键在于日常生活的细节管理,包括情绪、欲望、作息、心态和饮食等方面。通过调节这些因素,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,预防疾病。同时,它指出“治心”是养生的根本,心态的平和与健康直接影响身体的状况,体现了“身心合一”的养生理念。

【原文】老子曰:心为神主,动静从心,心为根本,心为道宗,静则心君泰然,百脉宁谧。动则血气昏乱,百病相攻。
【译文】老子说:心是精神的主宰,无论是动还是静,都取决于心。心是根本,心是道的根源。当心静时,心神安宁,全身脉络平和;当心动时,血气混乱,百病便会乘虚而入。
【解读】这段话强调了心在养生中的核心地位。心不仅是精神的主宰,也是身体健康的根本。心静则身心和谐,气血通畅;心动则气血紊乱,易引发疾病。因此,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,通过调节心态来达到身体与精神的平衡。这与现代心理学和医学中“心身健康”的理念不谋而合。
【原文】故太白真人曰:欲治其疾,先治其心。必正其心,然后资于道,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、思想一切妄念、一切不平、一切人我,悔悟平生所为过恶,便当放下身心,以我之天而合所事之天,久之遂凝于神,则自然心君泰宁,性地平和,知世间万事皆是空虚,终日营为皆是妄想;知我身皆是虚幻,祸福皆是无有,生死皆是一梦,慨然领悟,顿然解释,心地自然清净,疾病自然安全。能如是,药未到口,病已忌矣。此真人以道治心,疗病之大法也。
【译文】太白真人说:想要治疗疾病,首先要调理心态。必须端正心态,然后借助道的力量,让病人彻底消除心中的疑虑、杂念、不平和对立,悔悟过去所犯的错误,放下身心,使自己的本性与天道相合。久而久之,精神就会凝聚,心神自然安宁,心性平和,明白世间万事皆是空虚,终日忙碌皆是妄想;认识到自己的身体也是虚幻,祸福皆是无常,生死不过是一场梦。豁然领悟后,心地自然清净,疾病自然痊愈。如果能做到这些,药还未入口,病就已经开始消退。这是真人以道治心、疗病的根本方法。
【解读】这段话揭示了“治心”在疗病中的重要性。它强调,疾病不仅源于身体,更与心态密切相关。通过调整心态,消除杂念、悔悟过错、放下执念,使心性与天道相合,可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。这种“以道治心”的方法,不仅能够治愈疾病,还能让人超越对生死、祸福的执着,获得内心的安宁与解脱。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身心疗愈智慧,与现代心理学中的“心身医学”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【原文】黄鲁直曰:人生血气未定时,不如早服仲尼之戒,故其壮也,血气当刚而不刚,所以寒暑易浸耳。学道以身为本,不可不留意斯事也。
【译文】黄鲁直说:人在年轻时,血气尚未稳定,不如尽早遵循孔子的教诲,修养身心。因此,到了壮年时,血气本应强盛却未能强盛,导致寒暑之气容易侵袭身体。学道以修身为根本,不可不重视这件事。
【解读】这段话强调了年轻时修养身心的重要性。黄鲁直认为,人在血气未定的阶段,应尽早注重修身养性,遵循圣人的教诲,以奠定健康的基础。如果年轻时忽视修养,到了壮年时血气不足,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。因此,学道修身的核心在于以身为本,注重日常的养生与修心,这是保持健康、抵御疾病的关键。这种观点与现代健康理念中“预防为主”的思想不谋而合。
【原文】韩魏公在相府,有李畋患疾,既瘳。请谒公曰:子于病曾得移心法否?对曰:未也。公曰:人能于病中移其心,如对君父,畏之谨之,静久自愈。
【译文】韩魏公在相府时,李畋患病,痊愈后前来拜见。韩魏公问他:“你在病中是否用过'移心法’?”李畋回答:“没有。”韩魏公说:“人在病中如果能转移心思,像对待君父一样敬畏谨慎,静心修养,久而久之,病自然就会痊愈。”
【解读】这段话强调了“移心法”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。韩魏公认为,病中若能转移注意力,以敬畏、谨慎的态度对待疾病,静心修养,便能促进康复。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调整心态,减少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,从而达到身心和谐、自然痊愈的效果。这种思想与现代心理学中的“心身疗法”有相似之处,强调心态对健康的重要影响。
【原文】《洪范》曰:善养生者,以气而理形,以理而理气,理顺则气和,气和则形和,形和则天地万物无不和矣。不善养生者反是。理昏天气,气梏于形,耳目口鼻,徇而私欲,胜好恶,哀乐淫而天理亡。其能苟生者,禽兽而已矣。
【译文】《洪范》说:善于养生的人,用气来调理身体,用理来调理气。理顺了,气就和顺;气和顺了,身体就和谐;身体和谐了,天地万物也就无不和谐了。不善于养生的人则相反:理混乱了,天气失调;气被身体束缚,耳目口鼻追逐私欲,好恶过度,哀乐无度,天理也就丧失了。这样的人即使勉强活着,也不过是像禽兽一样罢了。
站群论坛【解读】这段话从“气”与“理”的角度阐述了养生的核心思想。善于养生的人通过调理气与理,达到身心和谐,进而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;而不善于养生的人则因私欲过度、情绪失控,导致天理丧失,身心失调,最终沦为“苟活”。这种思想强调了养生不仅是身体的调理,更是心性与天理的调和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理念。
【原文】临川吴氏曰:仁者寿,天地生物之心曰仁。惟天地之寿最久。圣人之仁如天地,亦惟上古圣人之寿最久。人所禀受,有万不齐,岂能人人如圣人之仁哉?予尝执此观天下之人,凡气之温和者寿,质之慈良者寿,量之宽洪者寿,貌之重厚者寿,言之简默者寿。盖温和也,慈良也,宽洪也,重厚也,简默也,皆仁之一端。其寿之长,决非猛厉残忍、偏狭、轻薄、浅躁者之所能及也。
【译文】临川吴氏说:仁者长寿,天地化育万物的心就是仁。只有天地的寿命最为长久。圣人的仁德如同天地,也只有上古圣人的寿命最为长久。人的禀赋各不相同,怎么可能每个人都像圣人一样仁德呢?我曾经用这个标准观察天下的人,凡是气质温和的人长寿,性情慈良的人长寿,心胸宽广的人长寿,相貌稳重的人长寿,言语简默的人长寿。因为温和、慈良、宽洪、重厚、简默,都是仁的某一方面表现。他们的长寿,绝不是那些性情暴烈、残忍、偏狭、轻薄、浮躁的人所能比拟的。
【解读】这段话从“仁者寿”的角度探讨了长寿的根源。吴氏认为,仁德是天地化育万物的核心,也是长寿的关键。温和、慈良、宽厚、稳重、简默等品质,都是仁德的表现,拥有这些品质的人往往长寿。而那些性情暴烈、狭隘、浮躁的人,则难以长寿。这种观点强调了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以德养生”的思想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专家视角 判断男性功能问题,咱们主要看两个舌象特征 下一篇:健康观察 身弱的人一定要和身强的,能量正,能量高滋养自己的人来往,要去高能